9月18日上午,通达书院组织学生观看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大学篇。
课后,同学们深受触动。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感悟。
『静四社区』
张禹秋
观看《大学篇:大国担当》思政大课后,我被课中呈现的抗战故事深深触动。从赵一曼饱含家国情怀的绝笔信,到新安旅行团少年们为救国奔走的足迹;从地道战里军民同心抵御外敌的智慧,到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壮举,每一段历史都如同一颗火种,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这些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如今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我们仍需深刻领悟“担当”二字。我们要铭记历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扎实的学识、坚定的信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传承抗战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大国担当,努力成为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光荣自豪中国人”。
赵子瑜
观看《大学篇:大国担当》思政课后,我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颠沛流离中坚守学术、培育人才,用知识为民族存续注入力量,这份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担当,让我深受震撼。
如今,时代虽变,但担当精神从未褪色。当看到清华学子深入基层实习、同济支教团扎根山区育人的案例,我明白当代大学生的担当,不仅是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连。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传承抗战精神,以先辈为榜样,在科研中攻坚克难、在实践中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光彩。
『静五社区』
李汶翮
9月18日,我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思政大课《大学篇:大国担当》,心绪久久难平。
80余年前,中华大地陷入战火,民族危在旦夕。可就在这至暗时刻,无数英雄挺了出来。赵一曼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字里行间是对家国的眷恋与抗争到底的决心;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以草根树皮为食,与日寇殊死搏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还有那一封封战地家书、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身影,共同绘就了民族觉醒的壮丽画卷,每一段故事都如炬火,照亮了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却仍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作为大学生,“大国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应珍惜当下的学习时光,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将来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更要心怀家国,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能如抗战先辈般坚毅果敢,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熠熠生辉。
张倍优
在“九一八事变”九十四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怀着沉重又崇敬的心情观看了《大国担当》。影片中,从淞沪会战的硝烟弥漫到敌后战场的隐蔽周旋,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不屈意志对抗侵略的场景,让身为大学生的我深切体会到,抗战胜利从来不是历史书中的冰冷文字,而是无数先辈用牺牲换来的生存希望,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更让我们读懂了“民族脊梁”的真正含义。
观看后,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近代历史与影片画面交织重叠,内心深受震撼。从前总觉得“民族精神”是抽象的概念,但看到先辈们在缺衣少食、装备落后的条件下仍坚守抗争,才明白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的精神觉醒——这种精神,如今依然在我们身边闪耀。
放眼当下,影片中展现的“担当”早已融入和平年代的日常。作为经常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大学生,我对此有着切身感受:学校里,“一带一路”主题沙龙上,各国留学生共同探讨合作机遇;疫情期间,我们专业的学长学姐参与翻译防疫指南、协助外籍师生做好防护;环保社团的伙伴们长期开展“碳足迹追踪”实践,用行动响应气候变化应对号召。这些经历让我真切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不是遥远的倡议,而是渗透在国际合作、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实际行动,也印证了“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的深刻道理。
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国力强盛的时代,更肩负着传承担当的使命。铭记“九一八”的警钟,对我们而言不是停留在缅怀,而是要转化为具体行动:在专业课上深耕细研,为突破技术瓶颈积累本领;在社团活动中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比如参与乡村支教、社区服务等实践;在跨文化交流中秉持开放包容,讲好中国故事。
历史的伤疤时刻警醒我们:民族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年的担当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接过时代接力棒的青年一代,我们唯有以史为鉴、脚踏实地,才能让先辈用牺牲铸就的精神传承下去,用青春力量续写大国担当的新篇章。
『静六社区』
牛运轩
观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思政大课之《大学篇:大国担当》后,抗战先辈的浴血荣光与当代中国的责任担当在我心中激荡共鸣。这堂大课让我深刻明白,伟大抗战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更成为当代青年践行大国担当的精神密码。
课中,先辈们在山河破碎时挺身而出的事迹令人动容:杨靖宇腹中的草根树皮、赵一曼笔下的家国情怀,他们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赤诚守护国土。正是这份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铸就了抗战胜利的基石,更让“担当”二字有了最厚重的注解。
如今,时代场景虽已转换,但担当精神一脉相承。从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到青年志愿者投身乡村振兴;从医护人员逆行抗疫前线,到外交人员在国际舞台维护国家利益,当代中国的每一步前行,都闪耀着担当的光芒。作为大学生,我们既是这份担当的见证者,更应是继承者。
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伟大抗战精神仍是我们奋进的力量。我们当以先辈为榜样,在学业上深耕不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青春力量诠释新时代的大国担当,做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张颖涵
观看《大学篇:大国担当》思政课后,抗战历史中那些浴血奋战的身影与今日中国的大国姿态在我脑海中交织,让我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80年前,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守护家国。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仍坚持战斗,八路军战士冒着炮火破袭铁路……他们的担当,是危难时挺身而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成为今日中国前行的底气。
如今,“大国担当”有了新的注解。从“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到新冠疫情中向多国援助疫苗;从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到青年志愿者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担当,是立足岗位的坚守,是胸怀天下的格局。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担当不必惊天动地。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是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是用行动传递正能量;铭记历史而非延续仇恨,是理性的大国青年姿态。
抗战精神不是陈列的史料,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我们当以先辈为镜,把“光荣自豪”转化为实干的动力,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代人的担当答卷。